《人民日报》点赞!西藏服役,浙大读研,是什么让他再次奔赴边疆?
“研究生毕业之际,我有了再次选择人生方向的机会。我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群正在边境线上戍守的战友。我选择再次到祖国的边疆,成为新时代一朵奔腾的浪花,向着祖国和人民所期望的方向奔流。”
这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21届法律硕士毕业生刘佳玮,今年5月第一次踏入内蒙古自治区,参加选调生座谈会时的发言。而当火车驶入塞北,黄沙滚滚而来,泪水止不住打转的他,却始终不后悔自己奔赴北疆的选择。
今天出版的《人民日报》报道了他的典型事迹,大家跟着小浙一起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吧~
人民日报截图
我为祖国守边疆
2012年9月,刚刚大一不久的刘佳玮看到了征兵进藏的信息,他不顾家人的反对,二话不说填报了申请。为什么去西藏,为什么要去那么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?
“男孩子从小就有当兵梦,我只是去实现了而已。”刘佳玮回忆起当时的初衷说,“站在边境线上,恰恰是离祖国最近的地方,我想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感受热血青春和人生价值。”
从东海之滨来到世界屋脊,因为出色的表现,刘佳玮有很多机会留在师部机关工作。但他铁了心要去边防一线,毅然写下申请书,要求到最艰苦的边防一线,为祖国守边防。
然而刚到营地,并不是刘佳玮想象的那样,体能测试次次最后一名,按照这样的情形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巡逻。这个1994年出生的石家庄小伙暗自较劲,每天熄灯后加练一小时,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如愿获得了同年兵中第一批参加巡逻的资格。
浴雪训练
在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线上,山高峭陡,车开不到的地方,他们就徒步挺进。啃干粮、钻密林、攀绝壁、过塌方、淌冰河,蓝蓝的天空、高高的雪山,没有界碑的地方,他们就是祖国流动的界碑。骄阳透过稀薄的大气火辣辣地炙烤着他们,没有路的时候顺着积雪融化下来的水往上走,刚还因为过河浑身湿透的衣服,走着走着就干了。“在为国丈量边界中,我更加明白没有国何来家,没有戍边将士的日夜守卫,何来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?。”
巡逻官兵,每到一处巡逻点要展旗宣誓主权。第一次巡逻时的激动,刘佳玮终身难忘。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:“人有享受不了的福,但没有吃不了的苦,兵有实现不了的梦,但没有炼不成的钢。”
刘佳玮(右)与战友一起站岗
也正是在雪域高原边境一线,刘佳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“刘佳玮到部队后,模范践行习近平强军思想,主动申请到边防一线连队。服役期间积极发扬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,勇于攻坚克难、敢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,在巡逻执勤、练兵备战、精武强能中留下了他勤奋努力的汗水和坚韧不拔的身影。”西藏军区某部教导员说,经过部队两年的磨练,锻造了他绝对听党话、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品质、宁舍一条命不丢半寸土的戍边情怀、万难不低头默默做奉献的奉献精神,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和家国情怀。”
好男儿志在四方
退伍重返校园后,刘佳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,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。除了学习,他的专业能力也是没话说,国内顶尖券商和律所都有他实习的身影。他还是浙江大学国防教育宣讲团的特聘讲师,向同学们讲述雪域高原上“最可爱的人”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浙江大学大力弘扬王淦昌、程开甲、钱三强、赵九章等浙大历史上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,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等杰出校友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。建设浙江大学“马兰工作室”,通过“马兰精神宣讲团”、“马兰剧组”、“马兰学生讲习所”等载体,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马兰精神,把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融入许党报国的伟大事业之中。
多年来,浙江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,以杰出校友为榜样,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,形成了“前瞻布局、前移指导、前置对接,后续追踪、后续关怀、后续支持”为主线的“三前三后”全过程就业体系。不断树立投身基层、服务人民的择业观,唱响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”的主旋律。
推荐阅读